尊齒(尊齿),◆1.敬重年長者。○《孔子家語‧王言》:“上敬老則下益孝,上尊齒則下益悌。”◆2.高齡。○[清][譚嗣同]《仁學》一:“是以奸猾桀黠之資,憑藉高位、尊齒、重望,陰行豪強兼併之術,以之欺世盜名焉。”◆3.對人年齡的敬稱。如:尊齒幾何?
種齒(种齿),◆鑲補牙齒。○[宋][陸游]《歲晚幽興》詩之二:“卜塚治棺輸我快,染鬚種齒笑人癡。”自注:“近聞有醫以補種墮齒為業者。”
智齒(智齿),◆口腔中的最後面的臼齒,一般在十八歲到三十歲才長出來,有些人的智齒終生長不出來。也叫智牙。
折齒人,◆指因调戏妇女而受惩罚的人。○清王士禛《啸园杂题·梭山》诗:“不妨折齒人,長兹置巖石。”参见“折齒”。
折齒(折齿),◆1.折斷牙齒。○《左傳‧哀公六年》:“女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!”[杜預]注:“孺子,[荼]。○[景公]嘗銜繩為牛,使[荼]牽之,[荼]頓地,故折其齒。”後用為為人民操勞的典實。○[趙樸初]《感遇--為周總理而作》詩:“回首丘山,折齒孺子。”◆2.指備受挫辱。○[漢][鄒陽]《獄中上書》:“[范雎]摺脅折齒於[魏],卒為[應侯]。”參見“折脅”。3.《晉書‧謝鯤傳》:“鄰家[高氏]女有美色,[鯤]嘗挑之,女投梭,折其兩齒。時人為之語曰:‘任達不已,[幼輿]折齒。’”後用為調戲婦女被拒而受懲的典故。○[唐][韓偓]《<香奩集>序》:“粗得捧心之態,幸無折齒之慚。”○[清][葆光子]《物妖志‧琴瑟琵琶》:“踰牆已成,折齒唯命。”
玉齒(玉齿),◆1.形容潔白美麗的牙齒。○[隋][李播]《天文大象賦》:“卻睇女床,前瞻天紀。耀棘庭之金印,粲椒宮之玉齒。”◆2.借指口。○[晉][郭璞]《游仙詩》之二:“靈妃顧我笑,粲然啟玉齒。”○[唐][韋應物]《擬古詩》之二:“娟娟雙青娥,微微啟玉齒。”○[清][納蘭性德]《擬古》詩之三十三:“揚蛾啟玉齒,聲發已復吞。”
餘齒(余齿),◆餘年。○[晉][皇甫謐]《高士傳‧摯峻》:“徒欲偃仰從容,以遊餘齒耳。”○[唐][王維]《偶然作》詩之二:“且當放懷去,行行沒餘齒。”○[明][高啟]《送許先生歸越》詩:“乞還山林養餘齒,歌頌聖德傳無疆。”
印齒(印齿),◆指印章凸出可沾印泥的部分。猶印面。○《舊唐書‧禮儀志三》:“其印齒請隨璽大小。”
銀齒(银齿),◆古族名。○《新唐書‧南蠻傳下‧兩爨蠻》:“群蠻種類,有[黑齒]、[金齒]、[銀齒]三種,見人以漆及鏤金銀飾齒,寢食則去之。”
義齒(义齿),◆牙齒脫落或拔除後,為恢復咀嚼功能所鑲補的假牙。
牙齒(牙齿),◆1.人類和某些動物口腔內外的、具一定形態的高度鈣化的堅硬組織。有撕咬、咀嚼功能。一般為多枚,亦有兩枚者。○[三國][魏][曹丕]《十五》詩:“號羆當我道,狂顧動牙齒。”○[宋][陸游]《雨夜南堂獨坐》詩:“老夫眼暗牙齒疏,七十未滿六十餘。”○[魯迅]《墳‧從鬍鬚說到牙齒》:“聽說牙齒的性質的好壞,也有遺傳的。”◆2.俗稱齒輪的輪齒或螺紋的剖面為牙齒。
序齒(序齿),◆按年齡長幼排定先後次序。○《禮記‧中庸》:“燕毛,所以序齒也。”○[孔穎達]疏:“言祭末燕時,以毛髮為次序,是所以序年齒也。”燕,同“宴”。○《水滸傳》第二回:“﹝[史進]﹞便叫莊客去請這當村的三四百[史]家莊戶,都到家中草堂上序齒坐下。”○《儒林外史》第二回:“你眾位是不知道我們學校規矩,老友是從來不同小友序齒的。”
宿齒(宿齿),◆年高;年高之人。○《晉書‧武陔傳》:“[陔]以宿齒舊臣,名位隆重。”○《隋書‧蘇威傳》:“[房公威]器懷溫裕,識量弘雅,早居端揆,備悉國章,先皇舊臣,朝之宿齒。”○[王闓運]《嚴通政庶母任氏壽頌序》:“家推宿齒,禮絕青衣。”
謝郎折齒,◆○《晋书·谢鲲传》:“鄰家高氏女有美色,鯤嘗挑之,女投梭,折其兩齒。時人爲之語曰:‘任達不已,幼輿折齒。’”后用为调戏妇女不成而受严惩的典故。○清项廷纪《采桑子·读金荃词题后》词:“謝郎折齒狂猶昔,紅粉成灰,蠟炬成灰,剩得閑情賦錦鞋。”■参见“投梭折齒”。
象齒(象齿),◆象牙。○《詩‧魯頌‧泮水》:“元龜象齒,大賂南金。”○[唐][溫庭筠]《織錦詞》:“象齒熏鑪未覺秋。”○[宋][姜夔]《齊天樂》詞序:“蟋蟀,中都呼為促織,善鬥。好事者或以三二十萬錢致一枚,鏤象齒為樓觀以貯之。”
相齒(相齿),◆謂依據某種標准排列序位。○《莊子‧天下》:“以法為分,以名為表,以參為驗,以稽為決,其數一二三四是也,百官以此相齒。”○[章炳麟]《代議然否論》:“君主之國,有代議則貴賤不相齒;民主之國,有代議則貧富不相齒。”
問齒(问齿),◆詢問年齡。○[明][唐順之]《贈陳僉事約之生日》詩:“問齒方知散騎後,論才已是[洛陽]前。”
未齒(未齿),◆指未成年。○[宋][葉適]《朝奉大夫致仕黃公墓志銘》:“公累封朝奉大夫……曾孫男七,女一,皆未齒也。”
同齒(同齿),◆同歲,年齡相同。○[宋][王安石]《酬沖卿見別》詩:“同官同齒復同科,朋友昏姻分最多。”○[清][沈覆]《浮生六記‧閨房記樂》:“[芸]與余同齒而長余十月,自幼姊弟相呼。”
順齒(顺齿),◆謂尊敬年長者。○《大戴禮記‧主言》:“上敬老則下益孝,上順齒則下益悌。”○[王聘珍]解詁:“以敬事長曰順。齒,年也。”
霜齒(霜齿),◆白而銳利的牙齒。○[唐][溫庭筠]《拂舞詞》:“下有狂蛟鋸為尾,裂帆截櫂磨霜齒。”
收齒(收齿),◆錄用;接納。○《北史‧李諤傳》:“學必典謨,交不苟合,則擯落私門,不加收齒。”○[宋][曾鞏]《上歐陽學士第二書》:“名字不列於薦書,不得比數於下士,以望主上之休光,而尚獲收齒於大賢之門。”○[清][蒲松齡]《聊齋志异‧霍女》:“既加收齒,何必復盤察?”
石齒(石齿),◆齒狀的石頭。亦指山石間的水流。○[宋][蘇軾]《游道場山何山》詩:“山高無風松自響,誤認石齒號驚湍。”○[宋][楊澤民]《滿庭芳》詞:“一徑幽通邃竹,松風漱、石齒濺濺。”○[金][元好問]《少室南原》詩:“清溪鳴石齒,暖日長藤芽。”○[元][張可久]《憑欄人‧白雲煉師山居》曲:“丹氣溶溶生紫煙,石齒泠泠鳴玉泉。”○[清][劉大櫆]《菉溪書屋圖記》:“按其圖,則修竹萬竿,而千尋之老木間廁其中,其下怪石林立,溪流自石齒間縈紆漩洑。”
盛齒(盛齿),◆猶盛年。○[清][陳維崧]《蘇武慢‧汴城晚眺》詞:“最堪憐,千里蒯緱,牢落方當盛齒。”
生齒(生齿),◆1.長出乳齒。古時以嬰兒長乳齒始登載戶籍,因亦以指代嬰兒。○《周禮‧秋官‧司民》:“掌登萬民之數。自生齒以上,皆書於版。”○[鄭玄]注:“男八月、女七月而生齒。”○《大戴禮記‧本命》:“八月生齒然後食。”○《資治通鑒‧漢桓帝延熹七年》:“陛下統天理物,作民父母,自生齒以上,咸蒙德澤。”○[明][陸深]《傳疑錄》:“自生齒以上皆養於官。長而爵之,嫁娶喪葬,無不仰給於上。”◆2.人口;人民。○[唐][權德輿]《司徒贈太傅馬公行狀》:“生齒益息,庶物蕃阜。”○《宋史‧河渠志二》:“橫遏西山之水,不得順流而下,蹙溢於千里,使百萬生齒居無廬、耕無田,流散而不復。”○[清][趙翼]《山行雜詩》:“始知生齒繁,到處墾闢劬。”○[清][譚嗣同]《仁學》二一:“用貨之生齒,遠繁於昔,而出貨之疆土,無闢於今。”◆3.指人數。○[唐][元稹]《沂國公魏博德政碑》:“[興]乃圖六州之地域,籍其人與三軍之生齒,自軍司馬已下,至於郡邑吏之廢置,盡獻於先帝。”◆4.年歲。○[清][陳確]《與吳裒仲書》:“生齒逾邁,不能有所成立,為鄉俗疑詬,固亦已矣。”
少齒(少齿),◆指幼畜。○[漢][應劭]《風俗通‧怪神‧會稽俗多淫祀》:“律不得屠殺少齒。”
上齒(上齿),◆1.長在口腔前部的牙齒。指門齒、犬齒。○《呂氏春秋‧博志》:“凡有角者無上齒。”○《大戴禮記‧易本命》:“四足者無羽翼,戴角者無上齒。”○[北齊][顏之推]《顏氏家訓‧省事》:“有角者無上齒,豐後者無前足,蓋天道不使物有兼焉也。”◆2.敬老。上,通“尚”。齒,指高年。○《禮記‧王制》:“耆老皆朝於庠,元日習射上功,習鄉上齒,大司徒帥國之俊士與執事焉。”○[孔穎達]疏:“又於鄉學習此鄉飲酒之禮,令老者居上,故云上齒。”○《大戴禮記‧保傅》:“帝入南學,上齒而貴信,則長幼有差,而民不誣矣。”○《新唐書‧百官志四上》:“太子賓客四人,正三品,掌侍從規諫,贊相禮儀,宴會則上齒。”
榮齒(荣齿),◆謂高官的行列。○《宋書‧王僧達傳》:“自無近於才能,直以廕託門世,夙列榮齒。”
容齒(容齿),◆容貌年齡。○[清][蒲松齡]《聊齋志异‧商婦》:“門內有女子出,容齒少好,手引長帶一條,近榻授婦,婦以手卻之。”
切齒人(切齿人),◆指仇人。○[宋][吳曾]《能改齋漫錄‧逸文》:“[邵堯夫]居[洛]四十年,安平樂道,自云未嘗皺眉,故詩云:‘平生不作皺眉事,世上應無切齒人。’”[明][范受益]《尋親記‧告借》:“平生莫作虧心事,世人應無切齒人。”
切齒(切齿),◆咬牙;齒相磨切。極端痛恨貌。○《戰國策‧魏策一》:“是故天下之遊士,莫不日夜搤腕瞋目切齒,以言從之便,以說人主。”○《史記‧衛將軍驃騎列傳論》:“自[魏其]、[武安]之厚賓客,天子常切齒。”○[宋][司馬光]《和王勝之雪霽借馬入局偶書》詩:“昔遭[絳][灌]深切齒,奔走十年為下吏。”○[清][紀昀]《閱微草堂筆記‧如是我聞二》:“使罹毒者吞聲,旁觀者切齒。”○[魯迅]《偽自由書‧文章與題目》:“前[清]末年,[滿]人出死力以鎮壓革命,有‘寧贈友邦,不給家奴’的口號,[漢]人一知道,更恨得切齒。”◆补证条目■咬牙,齿相磨切。极端痛恨貌。○《韩非子·守道》:“人主甘服於玉堂之中,而無瞋目切齒傾取之患;人臣垂拱於金城之内,而無扼腕聚脣嗟唶之禍。”
起齒(起齿),◆1.張唇露齒。○[明][朱國楨]《湧幢小品‧老君像》:“推窗入,香氣充滿。餘像皆如故,而[老君]獨起齒,若改削成者。”◆2.啟齒,開口。○《平山冷燕》第十三回:“[山小姐]十分着急,急欲與父親說知卻又不便起齒。”
齊齒(齐齿),◆1.並列。○《禮記‧禮運》:“與家僕雜居齊齒,非禮也。”○[清][夏燮]《中西紀事‧剿撫异同》:“安有強敵世仇,而聽該酋置館雜居齊齒,[胡][越]橫行輦轂!”◆2.見“齊齒呼”。
牛折齒(牛折齿),◆喻過分溺愛子女。典出《左傳‧哀公六年》:“[鮑子]曰:‘女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?而背之也!’”[杜預]注:“孺子,[荼]也。○[景公]嘗銜繩為牛,使[荼]牽之,[荼]頓地,故折其齒。”○[清][黃遵憲]《長子履端生》詩:“剛是花生日,春風藹一廬。愛防牛折齒,慚詠《鳳將雛》。”
年齒(年齿),◆年齡。○《莊子‧徐無鬼》:“[舜]舉乎童土之地,年齒長矣,聰明衰矣,而不得休歸。”○[唐][韓愈]《舉張正甫自代狀》:“年齒雖高,氣力逾勵。”○《水滸傳》第四一回:“論年齒,兄長也大十歲,[宋江]若坐了,豈不自羞。”○[張篁溪]《記自立會》:“入會者各書姓名、鄉里、年齒,服業於會籍,以便時通信札。”○[孫犁]《讀<蒲柳人家>》:“年齒相差,時代先後,老的見解,總常常是保守落後的。”
能牙利齒(能牙利齿),◆謂能說會道,善於辭令。○[元][楊顯之]《瀟湘雨》第二摺:“看你那能牙利齒,說我甚過犯公私。”
木齒丹(木齿丹),◆養生家稱木梳。○[宋][陶穀]《清异錄‧器具》:“修養家謂梳為木齒丹。”
木齒(木齿),◆木屐。○[清][黃宗羲]《書澹齋事》:“諸凡菲屨、木齒、丸子、膏藥、涼水、薑湯、驅蚊殺蟲瑣碎當厄之物,無不曲體備用。”
面齒(面齿),◆門牙。○[李根源]《記雲南起義》:“[爾愷]遯匿民間,為講武生[何儼然]等搜獲,擊落其面齒三枚,性命只爭呼吸。”
門齒(门齿),◆上下頜前方中央部位的牙齒。人的門齒上下各有四枚,齒冠呈鑿形,便於切斷食物。俗稱門牙、板牙。○[沙汀]《丁跛公》:“[周三扯皮]是一個三板子人,滿臉骨頭,門齒突出,好像老鼠一樣。”
沒齒(没齿),◆1.終身。○《論語‧憲問》:“奪[伯氏][駢邑]三百,飯疏食,沒齒無怨言。”○《漢書‧蕭望之傳》:“下走將歸[延陵]之皋,修農圃之疇,畜雞種黍,俟見二子,沒齒而已矣。”○[唐][杜甫]《舟中苦熱遣懷》詩:“吾非丈夫特,沒齒埋冰炭。”○[明][沈鯨]《雙珠記‧人珠還合》:“我穨齡罹彼百凶,甘沒齒煢煢寡終,何期兒女封。”○[王國維]《屈子文學之精神》:“有遯世無悶,囂然自得以沒齒者矣。”◆2.指老年。○[晉][陶潛]《與子儼等疏》:“兄弟同居,至於沒齒。”○[唐][玄奘]《大唐西域記‧摩臘婆國》:“始自誕靈,洎乎沒齒,貌無瞋色,手不害生。”○[清][和邦額]《夜譚隨錄‧閔預》:“阿鼻之罪孽難消,沒齒而聲名盡墮。”◆3.指死;死後。○[明][陸容]《菽園雜記》卷四:“夫自開國以來,將相大臣,功名富貴烜赫一時者多矣,沒齒之後,陵谷變遷,不能保其墳墓者有矣。”○[清][唐孫華]《哭大兄允中》詩之二:“沒齒人爭推善士,始知用拙道逾尊。”
馬齒徒長(马齿徒长),◆見“馬齒徒增”。
馬齒(马齿),◆1.馬的牙齒。○《穀梁傳‧僖公二年》:“[晉獻公]欲伐[虢]。○[荀息]曰:‘君何不以[屈]產之乘、垂棘之璧而借道乎[虞]也?’……[獻公]亡[虢],五年而後舉[虞]。○[荀息]牽馬操璧而前曰:‘璧則猶是也,而馬齒加長矣。’”◆2.馬的牙齒隨年齡而添換,看馬齒可知馬的年齡,故常以為謙詞,借指自己的年齡。○[北周][庾信]《謹贈司寇淮南公詩》:“猶憐馬齒進,應念節旄稀。”○[清][姚鼐]《毛俟園用僕<看桂>前字韻作詩見貽因復答之》詩:“君輩論文推馬齒,世間相士貴鳶肩。”◆3.即馬齒莧。○[唐][杜甫]《園官送菜》詩:“苦苣刺如針,馬齒葉亦繁。”○[宋][范成大]《初秋閑記園池草木》詩之五:“馬齒任藏汞冷,鴻頭自勝硫溫。”參見“馬齒莧”。
論齒(论齿),◆猶論年。○《明史‧太祖紀二》:“鄉黨論齒,相見揖拜,毋違禮。”
靈牙利齒(灵牙利齿),◆喻善於說話的人。○[康濯]《水滴石穿》第三章:“而這種種心情,竟又使得她這個靈牙利齒忽然笨得再也說不出話來。”◆补义条目■形容人善于说话。○韩石山《学好数学的好处》:“因此之故,弄得我左右为难,平日灵牙利齿的风采一点也没有了。”○刘晓阳《地久天长》:“别看小波私下灵牙利齿,场面上还是挺木讷的。”◆形容人牙齿利落。○铁凝《何咪儿寻爱记》:“邮递员有些惊奇地看着歪头咬断纸绳的何咪儿,这时的何咪儿也许更像一只吃草的兔子或者啃着谷物的耗子,灵牙利齿而又神情专注。”
歷齒(历齿),◆稀疏不齊的牙齒。○《文選‧宋玉<登徒子好色賦>序》:“其妻蓬頭攣耳,齞脣歷齒。”○[李善]注:“歷,猶疏也。”○《後漢書‧列女傳‧王霸妻》:“我兒曹蓬髮歷齒,未知禮則。”○[北周][庾信]《竹枝賦》:“鶴髮雞皮,蓬頭歷齒。”○[清][鈕琇]《觚賸‧蛟橋幻遇》:“若君婦,則歷齒蓬頭,既疥且痔。”
利齒能牙(利齿能牙),◆口齒伶俐,能說會道。○[元][張壽卿]《紅梨花》第一摺:“這妮子使着呵,早粧聾做啞。潑賤才,堪人罵,再休來利齒能牙。”
利齒兒(利齿儿),◆口齒伶俐的人。○[南朝][宋][劉義慶]《世說新語‧排調》:“[簡文]在殿上行,[右軍]與[孫興公]在後,[右軍]指[簡文]語[孫]曰:‘此噉名客。’[簡文]顧曰:‘天下自有利齒兒。’”
冷齒(冷齿),◆恥笑,好笑。○[宋][文天祥]《為或人賦》詩:“黑頭爾自誇[江總],冷齒人能說[褚公]。”
口齒(口齿),◆1.口和齒。○[宋][孟元老]《東京夢華錄‧馬行街北諸醫鋪》:“兩行金紫醫官藥鋪,如:杜金鉤家、曹家、獨勝元、山水李家,口齒咽喉藥。”◆2.指牙齒。○[晉][左思]《嬌女詩》:“吾家有嬌女,皎皎頗白晰。小字為[紈素],口齒自清歷。”◆3.指歌唱、說話、讀書時的發音吐字。○《紅樓夢》第五四回:“我們的戲自然不能入姨太太和親家太太姑娘們的眼,不過聽我們一個發脫口齒,再聽個喉嚨罷了。”○[清][摶沙拙老]《閑處光陰》卷上:“五歲入學,先以《三字經》調其口齒。”徐懷中《西線軼事》一:“女同志嘛!電話上聲音綿綿的,口齒又清楚,誰不歡迎。”◆4.口頭表達能力。○《紅樓夢》第六八回:“你又沒才幹,又沒口齒,鋸了嘴子的葫蘆,就只會一味瞎小心,應賢良的名兒。”○[丁玲]《母親》一:“我見過的,我們奶奶出嫁,還是她送親。噎,不錯,口齒厲害多了。”◆5.言語;談吐。○[清][李漁]《凰求鳳‧翻卷》:“此人並無失德,只是平常口齒不謹,最喜談人閨閫之事。”○[沙汀]《困獸記》一:“素以耿介正直獲得普遍的尊敬。加之口齒又幽默又鋒利,時有警語,因而更加受到一批青年人的愛戴。”◆6.指牲口的年齡。○[趙樹理]《三里灣》三三:“驢一頭,身高三尺四,毛色青灰,口齒六年,售價一百八十萬。”○[李若彬]《延安地區農業生產合作社租用耕牛的辦法》:“按牛的口齒大小、體質強弱、耕作能力……秋後付給報酬。”
舊齒(旧齿),◆耆舊;老臣,舊臣。○《三國志‧吳志‧陸績傳》:“[虞翻]舊齒名盛,[龐統][荊州]令士,年亦差長,皆與[績]友善。”○《文選‧陸機<門有車馬客行>》:“親友多零落,舊齒皆彫喪。”○[呂延濟]注:“舊齒,耆老也。”○《周書‧崔猷傳》:“[隋文帝]踐極,以[猷]前代舊齒,授大將軍,進爵[汲郡公]。”○《舊唐書‧長平王叔良傳》:“[神龍]初,[中宗]初復宗社,以[思訓]舊齒,驟遷宗正卿,封[隴西郡公],實封二百戶。”
盡齒(尽齿),◆1.盡其年壽。○《國語‧晉語一》:“非禮不終年,非義不盡齒。”○[韋昭]注:“齒,年壽也。非有義刑,不能盡其年壽。”○《後漢書‧崔駰傳》:“聊優游以永日兮,守性命以盡齒。”◆2.指衰老。○《逸周書‧程典》:“牛羊不盡齒,不屠。”○[孔晁]注:“老不任用,食之。”
金齒(金齿),◆1.齒之堅者。○[漢][焦贛]《易林‧大壯之乾》:“金齒鐵牙,壽考宜家。”◆2.古族名。○《新唐書‧南蠻傳下‧兩爨蠻》:“群蠻種類,有[黑齒]、[金齒]、[銀齒]三種,見人以漆及鏤金銀飾齒,寢食則去之。”○《元史‧地理志四》:“[中統]初[金齒]、[白夷]諸酋各遣子弟朝貢。”◆3.地名。約指今[雲南][瀾滄江]到[保山][騰沖]一帶。○《元史‧世祖紀三》:“﹝[至元]四年九月﹞庚戌,遣[雲南王][忽哥赤]鎮[大理]……[金齒]等處。”○[明][宋應星]《天工開物‧寶》:“凡寶石皆出井中,西番諸域最盛。中國惟出[雲南][金齒衛]與[麗江]兩處。”○[鍾廣言]注:“[金齒衛],指[雲南][瀾滄江]到[保山]、[騰衝]一帶地區。”○[清][趙翼]《易羅池》詩:“萬里吟鞭到[金齒],誰知山名適相似。”
角齒(角齿),◆1.犀角與象齒。○《呂氏春秋‧季春》:“是月也,命工師,令百工,審五庫之量,金鐵、皮革筋、角齒、羽箭幹、脂膠丹漆,無或不良。”◆2.比喻珍奇的寶物。○[宋][蘇軾]《漢鼎銘》:“嗟夫,孰知九鼎之為[周]之角齒也哉。”
劍齒象(剑齿象),◆古代的哺乳動物。形狀和現在的象相似,上門齒長而彎曲。生存於第三紀末和第四紀初。
劍齒虎(剑齿虎),◆古代的哺乳動物。形狀和現在的虎相似,上犬齒特別長。生存於第三紀末和第四紀初。
見齒(见齿),◆指笑。笑則露齒,故云。○《禮記‧檀弓上》:“[高子皋]之執親喪也,泣血三年,未嘗見齒,君子以為難。”○[孔穎達]疏:“凡人大笑則露齒本,中笑則露齒,微笑則不見齒。”○《孔子家語‧弟子行》:“執親之喪,未嘗見齒。是[高柴]之行也。”○[唐][黃滔]《祭陳先輩文》:“一朝而奄至泣血,三載而蔑聞見齒。”
後齒(后齿),◆臼齒。○《孔子家語‧執轡》:“戴角者無上齒,無角無前齒者膏,無角無後齒者脂。”
黑齒(黑齿),◆1.古國名。古籍所說不一,已難確指。○《山海經‧大荒東經》:“有[黑齒]之國。”○[郭璞]注:“黑齒,齒如漆也。”○《淮南子‧修務訓》:“西教沃民,東至[黑齒]。”○《新唐書‧南蠻傳下》:“群蠻種類,多不可記,有[黑齒]、[金齒]、[銀齒]三種。”○[清][黃遵憲]《和鍾西耘庶常德祥津門感懷詩》之六:“[黑齒][雕題]徵鬼籙,赤文綠字詡天書。”◆2.染黑牙齒。古代婦女的一種妝飾。○[康有為]《大同書》戊部第八章:“女子既為男子私有之物,但供男子玩弄,故穿耳、裹足、細腰、黑齒、剃眉、敷黛、施脂、抹粉、詭髻、步搖,不惜損壞身體以供男子一日之娛。”◆3.複姓。○[唐]有[黑齒常之]。
貴齒(贵齿),◆1.猶尊老。謂尊重上了年歲的人。○《初學記》卷十四引[北魏][袁曜]《釋奠詩》:“南庠貴齒,東學尚親,卑躬下問,降禮師臣。”○[宋][劉摯]《上洛都文太尉》詩之二:“貴齒貪賢聖朝事,可須歸興羡冥鴻。”○[元][王士熙]《張進中墓表》:“貴齒尊老之義尚矣,古之有天下者,皆養之以求其言,居民間則為父師。”◆2.謂尊重其地位和年齒。○[明][王守仁]《答儲柴墟書》:“天下莫大於道,莫貴於德,道德之所在,齒與位不得而干焉,僕於某之謂矣。彼其無道與德,而徒有其貴與齒也,則亦貴齒之而已。”
鬼齒(鬼齿),◆腐朽的竹根。可入藥。○[明][李時珍]《本草綱目‧木四‧鬼齒》﹝釋名﹞引[陳藏器]曰:“此腐竹根先入地者。為其賊惡,故隱其名。”
佛齒(佛齿),◆即佛牙。○[晉][法顯]《佛國記》卷上:“又有佛一齒,國人為佛齒起塔。”○[唐][智昇]《開元釋教錄》卷三:“其[師子國]中有佛齒。”詳“佛牙”。
費齒牙(费齿牙),◆猶言費唇舌。○[清][秋瑾]《感時》詩之二:“瓜分慘禍依眉睫,呼告徒勞費齒牙。”
反齒(反齿),◆猶食言。○《揚州評話選‧牛皋說書》:“你不知道[牛皋]的脾氣,他一句話出口,決不反齒的。”
兒齒(儿齿),◆I幼年。○[明][楊慎]《亡妻王安人墓志銘》:“安人許聘予,實在兒齒。未幾何,喪其父……時五歲也。”◆II老人齒落後更生之齒。○《詩‧魯頌‧閟宮》:“既多受祉,黃髮兒齒。”○[陸德明]釋文:“齒落更生細者也。”○[清][趙翼]《邵松阿落一齒已而落處更生所謂兒齒也走筆奉賀》詩:“古稱兒齒信有之,新發於鉶倍剛烈。”
鬥口齒(斗口齿),◆1.以戲言相挑逗。鬥,通“逗”。○《紅樓夢》第六五回:“弟兄兩個竟全然無一點兒能為,別說調情鬥口齒,竟連一句響亮的話都沒了。”◆2.方言。吵嘴。如:儘管潑婦還是不乾不凈地謾罵,誰也不同她鬥口齒。
鬥齒牙(斗齿牙),◆吵嘴。○[清][孔尚任]《桃花扇‧爭位》:“看您挨肩雁序,恰似好同胞,為甚的爭坐位失了同心好,鬥齒牙變了協恭貌。”
德齒(德齿),◆指賢德而年高的人。語出《孟子‧公孫丑下》:“天下有達尊三:爵一;齒一;德一。朝廷莫如爵;鄉黨莫如齒;輔世長民莫如德。”○[宋][王鞏]《聞見近錄》:“前人每子弟及冠,必置盛饌,會鄉黨之德齒,使將冠者行酒。”
齒坐(齿坐),◆依年齡大小排列座次。○《晉書‧石勒載記下》:“親與鄉老齒坐歡飲,語及平生。”○[清][吳偉業]《送何省齋》詩:“衰白齒坐愁,逡巡與之避。”
齒尊(齿尊),◆語本《孟子‧公孫丑下》:“天下有達尊三:爵一,齒一,德一。”因以“齒尊”指受人尊崇的高壽。○[清][孫枝蔚]《壽汪敻岩母王太夫人》:“阿母坐絳帳,齒尊顏正紅。”
齒族(齿族),◆語本《禮記‧祭義》:“壹命齒於鄉里,再命齒於族,三命不齒;族有七十者,弗敢先。”因用“齒族”表示族人相聚,以年齡大小為序。○[唐][顏真卿]《廟享議》:“緣齒族之禮,廣尊天之道,此實[太祖]明神烝烝之本意,亦所以化被天下率循孝悌也。”
齒至之車(齿至之车),◆《戰國策‧楚策四》:“夫驥之齒至矣,服鹽車而上[太行]。”後用“齒至之車”指年齒適中之馬所駕的車子。○[漢][枚乘]《七發》:“[鍾][岱]之牡,齒至之車,前似飛鳥,後類距虛。”
齒戰(齿战),◆上下齒連連相擊。形容恐懼之甚。○[清][陳康祺]《燕下鄉脞錄》卷十一:“公忿不能遏,拔佩刀斫几上曰:‘誰再言出城者,汙吾刃。’撫臣齒戰,面土色。”
齒用(齿用),◆錄用。
齒印(齿印),◆佛教語。指用牙齒在證書、函件封口處壓出的痕跡。相當於手印。○《雜阿含經》卷二五:“時王以此語盡書紙上,而封緘之,以齒印印之。”
齒藥(齿药),◆治齒病的藥。○[宋][孟元老]《東京夢華錄‧大內西右掖門外街巷》:“街北[建隆觀],觀內東廊[于道士]賣齒藥,都人用之。”
齒牙餘論(齿牙余论),◆隨口稱譽的話。○《南史‧謝朓傳》:“士子聲名未立,應共獎成,無惜齒牙餘論。”○《三國演義》第四四回:“今幸至[江東],欲煩先生不惜齒牙餘論,使令弟棄[劉備]而事[東吳],則主公既得良輔,而先生兄弟又得相見,豈不美哉?”亦省作“齒論”。○[宋][歐陽修]《回三舍人堯臣啟》:“匪期齒論,猶錄疏頑。”
齒牙(齿牙),◆1.牙齒。○《漢書‧東方朔傳》:“[朔]對曰:‘臣觀其臿齒牙,樹頰胲,吐脣吻……臣[朔]雖不肖,尚兼此數子者。’”[唐][韓愈]《赴江陵途中寄贈三學士》詩:“自從齒牙缺,始慕舌為柔。”○[清][俞樾]《茶香室三鈔‧葡卜冰》:“啟竇摘食,齒牙淅淅作聲。”◆2.口頭。○《史記‧劉敬叔孫通列傳》:“此特群盜鼠竊狗盜耳,何足置之齒牙間?”[唐][韓愈]《與鄂州柳中丞書》:“況此小寇,安足置齒牙間?”◆3.稱譽,說好話。○[宋][蘇軾]《與王荊公書》之二:“願公少借齒牙,使增重於世。”○《水滸傳》第八一回:“萬望恩相不惜齒牙,早晚於天子前題奏,速降招安之典。”○[清]《今世說‧德行》:“凡詞場藝苑,苟擅一長,必傾心倒屣,不惜齒牙為游揚。”
齒學(齿学),◆語本《禮記‧文王世子》:“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,唯世子而已,其齒於學之謂也。”因以“齒學”指太子入學,不敢居人之前,與公卿之子依年齡大小為序,以示謙卑。○[唐][吳兢]《貞觀政要‧尊敬師傅》:“臣聞郊迎四方,孟侯所以成德;齒學之讓,元良由是作貞。”○[宋][曾鞏]《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一表》:“雖甫逮勝衣,習為容於趨拜;而方思就傅,賴齒學之漸磨。”○《明史‧黃鳳翔傳》:“繹《世子》篇陳保傅之教,齒學之儀,則可見皇儲之當早建豫教。”
齒序(齿序),◆1.按照年齡長幼所定的禮節。○《舊唐書‧珍王諴傳》:“姻族闕齒序之義,舅姑有拜下之禮。”○[清][吳熾昌]《客窗閑話初集‧馮皮匠》:“吾儕行規,不以齒序,惟財為雄。”◆2.年齡的次序。○《水滸傳》第五二回:“雖是軍師嚴令,論齒序,他也是你哥哥。”○[清][蒲松齡]《聊齋志异‧張誠》:“乃以齒序:[別駕]四十有一,為長;[誠]十六,最少;[訥]二十二,則伯而仲矣。”○《清史稿‧定安親王永璜傳》:“皇長子誕自青宮,齒序居長。”
齒宿(齿宿),◆年老。○《新唐書‧李百藥傳》:“帝嘗與偕賦《帝京篇》,歎其工,手詔曰:‘卿何身老而才之壯,齒宿而意之新乎?’”[宋][鄭剛中]《答喻郎中書》:“某再拜,駢緘爛然,與來帖俱玩,不能去手,齒宿意新,字字有來處,非後生淺學所能讀也。”
齒位(齿位),◆1.按年齡大小所定的席次。○《周禮‧地官‧黨正》:“國索鬼神而祭祀,則以禮屬民而飲酒于序,以正齒位。”○[鄭玄]注:“正齒位者,《鄉飲酒義》所謂‘六十者坐,五十者立侍。六十者三豆,七十者四豆,八十者五豆,九十者六豆’是也。”◆2.排列的官位。○[明][趙南星]《與吳復庵書》:“輒忘其齒位之卑,與明公剖心而盟。”○《續資治通鑒‧元順帝至正二十六年》:“初,[李思齊]與[察罕特穆爾]同起義師,齒位相等。”◆3.年齡與官位。特指長壽與高位。○[唐][韋應物]《送郗詹事》詩:“既獲天爵美,況將齒位并。”○[唐][權德輿]《唐故長安主簿李君墓志銘》:“齒位皆屈,而智者歎焉。”
齒歲(齿岁),◆年齡。○[唐][玄奘]《大唐西域記‧摩揭陀國上》:“是時[戒賢]年甫三十,眾輕其少,恐難獨任。○[護法]知眾心之不平,乃解之曰:‘有貴高明,無云齒歲。以今觀之,破彼必矣。’”
齒數(齿数),◆計算在內,提及。常與否定詞“不”連用,表示輕視。○[清][蒲松齡]《聊齋志异‧阿纖》:“女愴然曰:‘我以人不齒數故,遂與母偕隱;今又返而依人,誰不加白眼?’”[清][和邦額]《夜譚隨錄‧秀姑》:“年二十,煢煢落魄,親戚多不齒數。”○[魯迅]《吶喊‧阿Q正傳》:“從先前的阿Q看來,小D本來是不足齒數的,但他近來挨了餓,又瘦又乏已經不下於小D,所以便成了勢均力敵的現象。”
齒少(齿少),◆年幼。○《史記‧衛康叔世家》:“[周公旦]懼[康叔]齒少,乃申告[康叔]。”○[元][劉祁]《歸潛志》卷九:“[楊]雖視[趙]進稍後,且齒少,[趙]以其學問、政事過人,雅重之。”
齒窮(齿穷),◆謂年老將死。○《後漢書‧皇甫規傳》:“臣素有固疾,恐犬馬齒窮,不報大恩。”
齒年(齿年),◆年齡。○《呂氏春秋‧上農》:“齒年未長,不敢為園囿。”○[明][方孝孺]《與鄭叔度書》之二:“僕齒年尚富,又受君子之誨,自謂不至此不止。”○[明][何景明]《初度》詩:“齒年今不小,心事已多違。”
齒目(齿目),◆談及和注目。謂重視。○[宋][司馬光]《答劉蒙書》:“齪齪然為鄙細之人,側足於庸俗之閒,不為雄俊奇偉之士所齒目,為日久矣。”
齒論(齿论),◆見“齒牙餘論”。
齒輪(齿轮),◆有齒的輪狀機件,是機器上最常用、最重要的零件之一。通常都是成對嚙合,其中一個轉動,另一個就被帶動。用來改變傳動方向、轉動方向、轉動速度、力矩等。也叫牙輪。亦用以比喻整個事業不可缺少的部分。○[秦牧]《藝海拾貝‧核心》:“真正使我們的文藝成為整個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齒輪和螺絲釘。”
齒列(齿列),◆1.齊齒並列。多用於人。○《史記‧陳杞世家》:“[滕]、[薛]、[騶],[夏]、[殷]、[周]之閒封也,小,不足齒列,弗論也。”○[司馬貞]索隱:“然三國微小,[春秋]時亦預會盟,蓋史缺無可敘列也。”○《漢書‧貨殖傳》:“又況掘冢搏掩,犯姦成富,[曲叔]、[稽發]、[雍樂成]之徒,猶復齒列。”○[顏師古]注:“身為罪惡,尚復與良善之人齊齒并列。”○[宋][葉適]《兵部尚書蔡公墓志銘》:“初,同縣[陳君舉],聲價喧踴,老舊莫敢齒列。”○[明][蔡汝楠]《創建大復何先生祠記》:“謂文章不得與節義齒列,則又未嘗不投翰興嘆也。”◆2.依年齡大小排的位次。○[明][劉元卿]《賢奕編‧懷古》:“召同鄉中士紳飲,序以齒列,不論官。”
齒歷(齿历),◆年齡。○《文選‧顏延之<赭白馬賦>》:“齒歷雖衰,而藝美不忒。”○[李善]注:“《爾雅》曰:‘歷,數也。’”[章炳麟]《箴新黨論》:“翰林院之尊先輩,逾於三老五更,不計齒歷之高下,學術之淺深,惟入選後先是問。”
齒力(齿力),◆年齡與體力。○《新唐書‧李夷簡傳》:“久之,請老,朝廷謂[夷簡]齒力可任,不聽。”
齒禮(齿礼),◆謂以禮相待。○[唐][郭圓]《詠韋皋》“當時甚訝[張延賞],不識[韋皋]是貴人”自注:“[張延賞]妻[苗夫人]有鑑,特選[韋皋]為婿。○[延賞]悔之,不加齒禮。後[皋]持節[西川],以代[延賞]。○[延賞]曰:‘吾不識人。’”[清][蒲松齡]《聊齋志异‧鏡聽》:“[二鄭]落拓,不甚為父母所懽,遂惡次婦,至不齒禮。”
齒冷(齿冷),◆恥笑。因笑則張口,牙齒會感到冷,故稱。○《南齊書‧孝義傳‧樂頤》:“人笑[褚公],至今齒冷。”○[唐][司空圖]《南北史感遇》詩之二:“[江]南不有名儒相,齒冷[中原]笑未休。”○[清][鄭燮]《濰縣署中與舍弟第五書》:“近日寫字作畫,滿街都是名士,豈不令[諸葛]懷羞,高人齒冷?”[方志敏]《可愛的中國‧清貧》:“但我說出那幾件‘傳世寶’來,豈不要叫那些富翁們齒冷三天!”
齒決(齿决),◆用牙齒咬斷。○《禮記‧曲禮上》:“濡肉齒決,乾肉不齒決。”○[孔穎達]疏:“濡,濕也。濕軟,不可用手擘,故用齒斷決而食之。決,猶斷也。”○《孟子‧盡心上》:“放飯流歠,而問無齒決,是之謂不知務。”○[朱熹]集注:“齒決,齧斷乾肉,不敬之小者也。”○[梁啟超]《新史學‧論書法》:“《史記》之書法也,豈嘗有如[廬陵]之《新五代史》,[晦菴]之《通鑒綱目》,咬文嚼字,矜愚飾智,齗齗於緦小功之察,而問無齒決者哉!”
齒句(齿句),◆指說唱。○[況周頤]《蕙風詞話續編》卷二:“﹝[成岫]﹞略涉書傳,手談齒句,鬥茗彈絲,並皆精妙。”
齒舊(齿旧),◆錄用舊臣。○《晉書‧慕容暐載記》:“聖恩齒舊,未忍遐棄,奄冉偷榮,愆責彌厚。”
齒盡(齿尽),◆指年老將死。○《後漢書‧張奮傳》:“臣犬馬齒盡,誠冀先死見禮樂之定。”
齒角(齿角),◆1.指象牙與犀角或鹿角。○《周禮‧地官‧角人》:“角人掌以時徵齒角凡骨物於山澤之農。”○[鄭玄]注:“山澤出齒角骨物,大者犀象,其小者麋鹿。”亦泛指一般獸類的齒和角。○《呂氏春秋‧決勝》:“諸搏攫柢噬之獸,其用齒角爪牙也,必託於卑微隱蔽,此所以成勝。”○[晉][左思]《吳都賦》:“毛群以齒角為矛鋏。”◆2.嘴邊。○《封神演義》第二一回:“留有吐兒名譽在,至今齒角有餘芳。”
齒劍如歸(齿剑如归),◆猶言視死如歸。○《晉書‧列女傳論》:“比夫懸梁靡顧,齒劍如歸,異日齊風,可以激揚千載矣。”參見“齒劍”。
齒劍(齿剑),◆猶伏劍。指被殺害或自殺。○[晉][陸機]《豪士賦》序:“則[伊生]抱明允以嬰戮,[文子]懷忠敬而齒劍,固其所也。”○[唐][陳子昂]《為副大總管屯營大將軍蘇宏暉謝表》:“遂得齒劍餘魂,更參授鉞之任。”○[清]徐乾學《馬文毅公廣西殉難始末》:“如其不濟,惟有與妻子同齒劍死。”
齒記(齿记),◆提及,記掛。○[宋][司馬光]《與吳丞相書》:“今日特蒙齒記,感荷知己之恩,終身豈敢忘哉。”
齒籍(齿籍),◆戶口冊。○[清][蒲松齡]《聊齋志异‧房文淑》:“[開封][鄧成德],游學至[兗],寓敗寺中,傭為造齒籍者繕寫。”
齒及(齿及),◆談到,提到。○[宋][陳亮]《與韓無咎尚書書》:“今者尚書見[亮]城中故舊,輒為齒及姓名。”○[明][張居正]《答薊遼總督張心齋言東師報捷書》:“至於閣臣,前已奉旨,不得敘功,幸免齒及。”○[梁啟超]《意大利建國三杰傳》第十三節:“而[加富爾]惟唯唯諾諾,時吐一二奇警之言,使人知此中有一人物而已,其關於大計者,終不齒及。”
齒寒(齿寒),◆1.牙齒外露而寒。比喻有外憂。○《穀梁傳‧僖公二年》:“語曰:脣亡則齒寒,其斯之謂與。”○《舊唐書‧田弘正傳》:“自[弘正]歸國,[幽]、[恆]、[鄆]、[蔡]有齒寒之懼。”○《新唐書‧竇建德傳》:“二國兵不解,[唐]彊[鄭]弱,勢必舉[鄭],[鄭]滅則大[夏]有齒寒之憂。”參見“脣亡齒寒”。2.齒酸。○[宋][孫艤]《菩薩蠻‧落梅》詞:“一點著枝酸,[吳姬]先齒寒。”
齒根(齿根),◆牙齒根部。○[宋][歐陽修]《哭聖俞》詩:“此會天幸非人謀,頷鬚已白齒根浮。”○[明][唐順之]《書醫施氏婦事》:“婦忍死齒刀,賊以手推刀,至齒根乃止。”
齒弟(齿弟),◆猶次第。○《管子‧霸言》:“夫王者之心方而不最列,不讓賢,(賢)不齒弟擇眾,是貪大物也。”○[戴望]校正引[陳奐]曰:“不最列,不會聚賢人於列位也……齒弟猶次弟,謂不能於眾人中次弟以擇之也。此皆不願予人以爵祿,故曰貪大物也。”
齒德(齿德),◆1.《孟子‧公孫丑下》:“天下有達尊三:爵一,齒一,德一。”後用“齒德”指年齡與德行。○[宋][魏了翁]《古今考》:“滿千錢者升之堂上,不則退之堂下,惟商財賄,毋問齒德。”○[明][許自昌]《水滸記‧投膠》:“一方保正,喜今日共推,齒德皆尊。”◆2.年高德劭。○[明][瞿佑]《歸田詩話‧鍾馗圖》:“予視先生猶大父行,而先生不以齒德自居。”○[清][方苞]《萬季野墓表》:“惟余不與,而[季野]獨降齒德而與余交。”◆3.指年高德劭的人。○[清][蒲松齡]《聊齋志异‧仙人島》:“[桓]命於鄰黨中,招二三齒德來。”○[清][龔自珍]《己亥雜詩》之一五○:“里門風俗尚敦龐,年少爭為齒德降。”◆补证条目■○■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天下有達尊三:爵一,齒一,德一。”■后用“齒德”指年龄与德行。○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一〇六回:“其實當日我見尊大人時,因尊大人齒德俱尊,我是稱做老伯的。”
齒錯(齿错),◆如牙齒上下交錯。○[明][唐順之]《送太平守江君序》:“而[廣西]之[太平]與[廣東]之[欽廉]、[雲南]之[廣南]諸郡,尤綰三省之口,為[中國]出兵之戶。其地與[交南]相齒錯,故其選人尤重于他郡。”
齒次(齿次),◆敘長幼次序。○《魏書‧崔玄伯傳》:“初,[寬]之通款也,見司徒[浩],[浩]與相齒次,厚存撫之。”
齒齒(齿齿),◆1.排列如齒狀。○[唐][韓愈]《柳州羅池廟碑》:“桂樹團團兮白石齒齒。”○[清][蒲松齡]《聊齋志异‧仙人島》:“覺杖粗如五斗囊,凌空翕飛,潛捫之,鱗甲齒齒焉。”○[林紓]《記超山梅花》:“梅身半枯,側立水次,古幹詰屈,苔蟠其身,齒齒作鱗甲。”◆2.比喻一個接一個,連續不斷。○[明]徐渭《問軍中之繫於國用》詩:“綿延值盛[明],仕版頗齒齒。先人秉魚須,聯蟬及諸季。”
齒朝之士(齿朝之士),◆列於朝廷的官吏。○[唐][韓愈]《河南府同官記》:“當時自齒朝之士而上,以及下百執事,官闕一人,將補,必取其良。”○[清][梁章鉅]《退庵隨筆‧家禮一》:“自今伊始,自齒朝之士,下逮門內有監生者,三年之喪終喪,不得嫁娶。”○《清史稿‧禮志十二》:“自今伊始,齒朝之士,下逮生監,毋違此制。”
齒長(齿长),◆1.年紀大。○《左傳‧昭公二十年》:“子之齒長矣,不能事人。”○《國語‧周語中》:“[鄭伯][捷]之齒長矣,王而弱之,是不長老也。”◆2.以年齡長幼所定的人倫之禮。○《管子‧八觀》:“禁罰不嚴,則齒長輯睦,毋自生矣。”○[尹知章]注:“鄉里長弟當以齒也。”
齒班(齿班),◆並列。○[唐][劉肅]《大唐新語‧識量》:“[仙客]本[河湟]一吏典耳,拔昇清流,齒班常伯,此官邪也。又欲封之,良為不可。”
纏齒羊(缠齿羊),◆蔬食的別稱。○[宋][陶穀]《清异錄‧蔬菜》:“[袁居道]不求聞達,[馬希範]閒延入府。○[希範]病酒,厭膏膩。○[居道]曰:‘大王今日使得貧家纏齒羊。’詢其故,則蔬茹。”
不足齒數(不足齿数),◆不足以相提並論,同等看待。○[魯迅]《墳‧未有天才之前》:“泥土和天才比,當然是不足齒數的。”
不齒(不齿),◆1.不與同列;不收錄。表示鄙視。○《周禮‧秋官‧大司寇》:“其能改過,反於中國,不齒三年。”○[鄭玄]注:“不齒者,不得以年次列於平民。”○《禮記‧王制》:“不變,屏之遠方,終身不齒。”○[鄭玄]注:“齒,猶錄也。”○[孔穎達]疏:“以年相次是錄其長幼,故云齒猶錄也。”○[晉][葛洪]《抱樸子‧擢才》:“[文種],大賢也,初不齒於[荊]俗,末雍游於鈞如。”○[清][蒲松齡]《聊齋志异‧雲蘿公主》:“[侯]賤而行惡,眾咸不齒。”○[魯迅]《且介亭雜文‧<木刻紀程>小引》:“《藝苑朝華》四本雖然選擇印造,並不精工,且為藝術名家所不齒,卻頗引起了青年學徒的注意。”◆2.謂不依年齡排座次、分上下。○《周禮‧地官‧黨正》:“壹命齒於鄉里,再命齒於父族,三命而不齒。”○[賈公彥]疏:“黨正行正齒位之禮……不齒者,彼賓賢能,非正齒位法別為一禮,故與黨正正齒位禮異也。”○《國語‧吳語》:“[王孫雒]曰:‘夫危事不齒,[雒]敢先對。’”[韋昭]注:“齒,年也。不以年次對也。”◆3.指不從教化、不事勞作的游惰之民。○《禮記‧玉藻》:“玄冠縞武,不齒之服也。”○[鄭玄]注:“所放不帥教者。”○[孫希旦]集解:“不齒者,圜土之罷民。”
病齒(病齿),◆牙病;牙齒痛。亦指有病的牙齒。○[金][劉迎]《晚到八達嶺下達旦乃上》詩:“我車從其間,搖兀如病齒。推前挽復後,寸進退還咫。”○[明][陶宗儀]《輟耕錄‧題跋》:“[馮海粟]先生子[振]題《楊妃病齒圖》云:‘[華清宮]一齒痛;[馬嵬坡]一身痛;“[漁陽]鼙鼓動地來”,天下痛。’”
冰齒(冰齿),◆猶皓齒。○[宋][張先]《慶春澤‧與善歌者》詞:“銀塘玉宇空曠。冰齒映輕脣,蕊紅新放。”
板齒(板齿),◆指門牙。○[唐][杜甫]《戲贈友》詩之一:“一朝被馬踏,脣裂板齒無。”○[章炳麟]《駁康有為論革命書》:“野蠻人有自去其板齒而反譏有齒者為犬類,[長素]之說,得無近於是邪?”
班齒(班齿),◆1.謂與人並列。○《南齊書‧王晏傳》:“[晏]閭閻凡伍,少無持操,階緣人乏,班齒官途。”◆2.猶班列。朝班的行列。借指官吏。○《北齊書‧魏蘭根傳》:“﹝緣邊諸將﹞或徵發中原強宗子弟……號曰府戶,役同廝養,官婚班齒,致失清流。”
百齒霜(百齿霜),◆頭垢的別名。見[明][李時珍]《本草綱目‧人‧頭垢》。參見“百齒梳”。
白齒青眉(白齿青眉),◆指青少年時期。○[明][袁宏道]《哭臨漳令王子聲》詩:“憶昨與君發[長安],白齒青眉吐肺肝。”
同年齒錄(同年齿录),◆指以年齡大小為序排列的同年錄。○《官場現形記》第十九回:“副欽差聽了這話,立刻翻出同年齒錄一看,果然不錯,滿口答應替他開脫。”參見“同年錄”。
齒錄(齿录),◆1.收錄;錄用。○《魏書‧盧水胡沮渠蒙遜傳》:“前後奉表,貢使相望……未審津塗寇險,竟不仰達,為天朝高遠,未蒙齒錄?”[宋][王安石]《辭赴闕狀》:“罪逆餘生,尚蒙齒錄,非臣隕首所能報稱。”○[康有為]《贈陳鎮南編修兄》詩:“落魄行路隅,誰肯加齒錄?”◆2.科舉時代,匯刻同榜者姓名、年齡、籍貫、三代等的冊籍。也稱同年錄。○[清][王士禛]《池北偶談‧談故一‧試錄齒錄》:“科場試錄齒錄,其來已久。”○[清][蒲松齡]《聊齋志异‧張鴻漸》:“月餘,孝廉偕一同榜歸,云是[永平][張]姓,十八九少年也。○[張]以鄉、譜俱同,暗中疑是其子;然邑中此姓良多,姑默之。至晚解裝,出齒錄,急借披讀,真子也。”